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不同国家在文化传播与交流领域的态度和行动,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的格局。美国封禁TikTok与大量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这两件事形成了强烈反差,折射出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与社会因素,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推动文化交流的举措,也在其中彰显出独特意义。美国封禁TikTok:霸权阴影下的文化封锁TikTok,这款风靡全球的短视频应用,以其极具创意的内容形式和强大的社交互动属性,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它宛如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重重障碍,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自由地分享生活的点滴、交流思想的火花,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然而,美国政府却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悍然对TikTok下达禁令。从政治层面看,美国长期在国际事务中奉行霸权主义,一直试图牢牢掌控信息传播的主导权,以此维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TikTok的迅速崛起,其平台上丰富多元且极具活力的文化内容,以及广泛的用户覆盖面,无疑对美国传统媒体长期把持的话语权构成了严峻挑战。美国政府害怕TikTok所传播的多元价值观,会逐渐侵蚀其对国内民众思想的掌控,进而削弱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引导力。这种对文化传播的粗暴干涉,充分暴露了美国面对新兴文化力量时的狭隘与短视,以及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本土的社交媒体企业在与TikTok的激烈竞争中,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欠佳等原因,逐渐处于劣势,难以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不惜动用行政手段,以不正当的方式为本土企业排除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一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原则,更是对美国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利的公然践踏。美国封禁TikTok,本质上是以牺牲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为代价,来满足本国企业的私利。
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文化交流的新动向与人心所向与美国政府封禁TikTok的强硬举措截然不同的是,大批美国用户纷纷涌入小红书,这些用户戏称自己为“TikTok难民”。自2025年1月13日起,短短两天时间,小红书就迎来了超过70万的新美国用户,在本周内,其在美国的下载量同比增长幅度超过了200%,且这些新用户大多为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在小红书上分享日常生活的趣事、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与中国网友展开了热烈且友好的互动,仿佛在小红书这个平台上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在当今时代,社交媒体早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获取娱乐以及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当TikTok面临封禁的威胁时,美国用户瞬间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交流与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急切地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平台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小红书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态、友好和谐的社区氛围,恰好满足了美国用户的期待。同时,这一现象也清晰地反映出人心向背的变化。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封禁TikTok来切断民众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但民众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种做法的不满,以及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强烈渴望。他们不再愿意被美国政府和西方主流媒体所营造的单一信息环境所束缚,而是主动积极地寻求与其他国家和文化进行交流与互动。小红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直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民众真实生活的窗口,这种民间层面的交流互动,对于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这一现象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小红书作为一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交应用,依靠其独特的内容推荐算法、强大的社区互动功能以及对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它不仅为中国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优质平台,更为全球用户搭建了一座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桥梁。美国用户的大量涌入,无疑是对小红书平台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中美文化交流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人民日报针对“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这一现象发表评论,指出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大势与人心所向。在当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TikTok被禁,使得众多美国用户不仅失去了重要的交流空间,甚至一些以此为收入来源的用户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他们以自嘲的方式表达无奈。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出美国民众渴望正常生活、中美民众渴望正常交流的强烈愿望,有评论将此次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上的“相遇”比作网络版的“乒乓外交”,生动地展现出开放、交流、互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在小红书上,美国用户的互动形式丰富多样。比如来自纽约市的流行歌手丹·伯克,刚加入小红书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原创歌曲;还有用户Ava,因为正在学习中文,又逢TikTok被封,便希望网友能帮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这些用户的行为,充分展示了美国用户在小红书上积极融入的态度,进一步证明了文化交流的强大吸引力与活力。
中国开放姿态: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在部分国家对文化交流设置重重障碍的同时,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外交流与合作。自2024年12月17日起,中国全面放宽并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外国人在境内的停留时间从72小时和144小时大幅延长至240小时(即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使可供54国人员免签入境的对外开放口岸总数达到60个,并且允许这些人员在境内跨区域通行,可在24个省(区、市)规定的区域内进行跨省旅行。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为中外人员往来打开了一扇扇宽敞明亮的大门,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态度与担当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全球化持续深入推进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开放、交流、互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任何试图阻碍文化交流的行为,都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碎。美国政府封禁TikTok的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给文化传播带来一定的阻碍,但从长远来看,无法阻挡民众对文化交流的强烈渴望与追求。相反,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现象,预示着未来文化交流将朝着更加多元化、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民间层面的交流将在文化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力量。中美两国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全力维护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让文化交流成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不是让其沦为某些国家政治博弈的工具。只有通过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不同国家和民族才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